今年,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.收获颇丰.
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,我接触到了一些重要的概念,例如:模块一的“思维导图”概念。思维导图较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·巴赞(Tony Buzan)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。托尼·巴赞认为:传统的草拟和笔记方法有埋没关键词、不易记忆、浪费时间和不能有效的刺激大脑四大不利之处,而简洁、*和积极的个人参与对成功的笔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模块二的“课程结构要素”概念。课程是由一系列的结构要素组成的,例如:目标、学习活动、教学方法、时间、环境等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,信息技术会对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发挥作用。结合泰勒原理,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,需要考虑技术对课程各个要素的影响。
模块三的“主题单元学习”。以主题作为设计核心的主题学习模式,围绕主题单元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,成为一种新型的整合课程形式,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主导模式。
模块四的“Mini Quest”学习方式。Mini Quest一般针对的是单学科的学习,用时很短,一般1~2课时内就能完成一个Mini Quest过程。Mini 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,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,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,回答有意义的问题,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。(易百特/],教师必上的网站)
模块五的“主题资源”。题资源是围绕单元学习主题组织起来的,可以成为单元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。主题资源不仅包含对单元学习者的支持,还包含对单元设计者和教学组织者的支持。在表现形式上,一般以文件夹形式的资源包和主题资源网站的形式呈现。
以及模块六的“评价的多样化”和模块七的“行动研究”。这些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对整个培训过程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。
在本次培训中我的学习态度是好的,所有培训模块都认真阅读了案例,作业按时完成,教学设计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**整合。在小组讨论中,能积极发言,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和资料与他人共享。
通过学习,我理解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的方法,并能够初步理解中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;能够运用中观教学设计的思想,以课程标准为依据,从日常的教学出发,选择一定的主题单元进行设计,并关注技术的支持作用;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,能够结合主题单元,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,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;理解资源的含义,能够为主题单元选择并设计资源,运用恰当的工具建立主题资源网站;理解评价的基本含义,能够运用多元化的方法,为主题单元学习中的评价要素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案;理解实施单元教学的一般方法,能够运用授递策略、组织策略与管理策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,初步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研究的一般过程;能够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,并与其他学员分享自己的培训作品,对自己经历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。
通过这次培训,使我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、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地区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,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**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,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、培养**型人才的重要作用。帮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。我的体会是,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,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关键,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。教育技术能力的终端是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设计,这份设计中蕴藏着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科学选择与取舍,体现着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。这次培训,也暴露出自己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不足,制作课件的创意、方法等还差得很远,网络搜索、资源下载、资源加工利用还远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。
在这次培训之后,我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操作的练习,以本次培训学到的技能和理念,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,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,并不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,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源,丰富自己的**知识,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,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,为提高教育质量尽一点微薄之力。
在本次学习过程中,通过每个模块的反思,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。但学习没有止境,在这次学习中,我学到了很多,但是也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。经过中级的学习,我也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,这些问题将引发我们进行更多探究。重要的不是获得问题的答案,而是培养问题的能力。
本次的培训虽然已经完成,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应用。因此,我会回到工作岗位后实践应用的机会并提高水平。培训是短暂的,学习是终身的,让学习与研究伴随我们终身发展。
转自/c/20120320/9797.htm